首页 >  太极研究 >  太极理论 >  正文内容

论《108式养生太极拳》的创新内容及其依据

2017-18-12 作者:伟忠

108式养生太极拳是在继承国编和传统太极拳基础上创编而成的一个套路,以左右对称、来回对应为特点,依据明确,内容简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太极拳的创新,弘扬了太极文化,老少习练均产生良好效果。

“108式养生太极拳”是由向正新先生在研究太极拳拳理拳法基础上创编的。20年前向正新是一名机关干部,可是患了癌症,手术后通过习练太极拳,不仅身体健康得到根本恢复,而且组编了具有创新意义的108式养生太极拳,已被荆门龙泉太极站定名为“龙泉108式养生太极拳”(以下简称“108拳”)。2011年此拳势定型后,先后分别由上海、荆门拳友试练,后逐步推广,到目前为止,拳势架式已成型,动作分解、套路讲解已定格,创作者已将其集结成册,准备出版发行。我们在为之高兴的同时,对其创新的内容及其依据进行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大师拳友、行家里手。

一、创新的内容

论《108式养生太极拳》的创新内容及其依据

这套108拳,有5个单元10段108个动作,从形式和动作名称上看与流行的108式差别虽不大,但整体结构、排列方式、动作安排、架式创意等方面有了全新的创造,其“新”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左右对称结构新

108拳中,独立动作很少,而同一名称的动作以左左对称的形式出现比较多,达50个,这样同一名称的动作由左右区分,在该套路中就有100个,占整套拳式比例92.6%。如左右白鹤亮翅、左右琵琶势、左右独立打虎、左右虚步撩掌、左右弓步穿掌、左右弯弓射虎等都是以左或右的形式出现的,而独立动作只8个,如进步栽捶、白蛇吐信、拍脚伏虎、弓步栽捶、丁步推掌等,只占7.4%。这种左右对称状态的太极拳在目前太极拳领域可说是独一无二。我们以最有代表性的杨氏和武当108式太极拳为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杨氏108式太极拳中,有左右对称动作6个(计左右动作12个),即左右倒撵猴、左右分脚、左右搂膝拗步、左右打虎式、左右玉女穿梭、左右云手,这占整套拳式比例只有11.11%,大部分动作是独立或重复动作。武当108式太极拳中,左右对称动作5个(计左右动作10个),即左右搂膝拗步、狮子左右蹬脚、左右打虎式、左右单鞭左右下式、左右云手,这占整套拳式比例只有9.25%,大部分动作也是独立或重复动作。

左右对称动作在太极拳中由百分之十左右,提升到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结构性的创新和突破,且占有支配性、决定性的地位。正如金刚石和石墨,它们都是由碳分子组合,由于碳分子的结构不同,金刚石比石墨的硬度强多了,这就是结构性的差异。同样一个名称的太极拳,由于内部发生结构变化,自然性质会有所变化。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一个太极拳套路中有独立动作和左右对称动作之别,且左右对称动作起到了主导作用,这是结构性的新变化,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的新现象新事物,我们认为可称谓“左右对称养生太极拳”!无疑这对人体的左右体型及力量的锻炼和提升,尤其是对左右大脑功能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来回对应拳法新

所有太极拳套路都是分段进行,并通过来回线路将其动作演绎完毕的。108拳也不例外,是分5单元10段演示的(每单元2段),且左右对称动作是两段为一组,计5组构成。也就是说,左右对称动作不是在同一段中做一个左式同时又做一个右式的(当然左右对称动作先后连续做的情况也有,但不多),而是在一“来”一“回”的套路的各段中,分别呈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来”时动作是一组左式,那么“回”时动作就是一组右式,而且不论是左式还是右式,由几个左式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来”的一段,反之亦然,再由几个右式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回”的一段,两者首尾相联,不混淆,不重复,整个套路的50个左右对称动作,都科学地分配至各段。

比如在第二单元中,第三段是左云手、左弓步单鞭、左高探马、右蹬脚、右双峰贯耳、左斜身靠、左仆步单穿掌、左金鸡独立、左进步揽雀尾;第四段正好相反,就是右云手、右弓步单鞭、右高探马、左蹬脚、左双峰贯耳、右斜身靠、右仆步单穿掌、右金鸡独立、右进步揽雀尾。两段各呈一字型摆开,而动作是前后一一对称互映,不交叉,不错位,一目了然。其他四个单元的各段也基本如此。拳理是拳的理论,拳法是拳的技巧,这种左右变换和行步走转,是方法和技巧的创新。在一段之中做左的动作是连续不断,返回时又以同一名称的右的运行方式出现,看似只是动作姿势的转换,左右的倒置,实质上对养生、健身、防身的全面性训练,具有极强的功效。有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有一个左路线再弄一个右路线与其陪衬就可以了!事实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没有一定的太极功底作基础,没有对拳理拳法的深刻了解,没有逆向思维能力的研究是做不到的,试想既然如此轻巧,此前怎么不见有人弄出一个左右路线呢?

3、新创动作拳理新

拳有形式,各有定例,但不可为某种拳法所拘泥。108拳,虽说是来源于国编和传统的太极拳拳理拳法,但中间有很大部分动作是全新的,以前不曾出现过的,由创作者独具匠心新创编的,可说是出蓝之青。这种创新动作有35个,占全套路动作的32.4%。它们就是,第一段中的右白鹤亮翅、左琵琶势,第二段中的右搬拦捶、右海底针、右闪通背,第四段中的右弓步单鞭、右高探马、左双峰贯耳,第五段中的退步左蹬脚,第六段中的左掩手撩拳、右捋挤式、右进步搬拦捶、右丁步封闭、左侧弓单鞭、右肘底捶、右进步栽捶,第八段中的右撇身捶、左穿拳下势、左独立撑掌、右独立打虎、右掩手肱捶、左斜飞势、右虚步撩掌,第十段中的右弓步穿掌、左虚步压掌、右独立托掌、右马步靠、右转身大捋、左歇步擒打、右仆步双穿掌、左上步七星、左退步跨虎、左转身摆莲、左弯弓射虎、左指档捶等。有人会说,这些动作似曾相识呀!是的,动作名称依旧,但关键是冠以“左”或“右”后,性质就全变了。凡冠以“左”的,就是以往只有“右”的动作,但没有“右”的名份,在这套拳中才冠以“右”。创新动作就以“左”与之区别开来,并共同存在于同一套路中。反之亦然,凡冠以“右”的,就是以往只有“左”的动作而没有“左”的名份的,在这套拳中才冠以“左”, 创新动作就以“右”与之区别开来,并共同存在于同一套路中。

别小看了这些动作名称前有无“左”、“右”字眼,正因为有这一字之差,才成为创新与否的分水岭。多这么一个“左”或“右”字,其“套路讲解”中的“动作分解”、“结构剖析”、“名称释义”、“攻防用意”、“健身功效”、“动作要点”、“是否创新动作”,都要作具体说明。如“白鹤亮翅”,这在太极拳中是一个十分讲究平衡的动作,过去只有“‘左’白鹤亮翅”,此108式太极拳里就出现了“‘右’白鹤亮翅”,弥补了长期以来只有“左”没有“右”的不足,让习练者左右都能平衡,至于该动作的讲解内容及说明有1200多字,这里就不细说了。以此类推,其他34个创新动作都有诠释,就更不用赘述了。

这种创新动作占该套路如此大的比例,加之前面的结构新、拳法新乃至后面的层次新、组织新,都是有事实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的,意义重大,容当下逐一叙说。

4、由易到难层次新

108拳,不是头脑制造法则,凭空构想,是在吸收国编和传统的8式、16式、24式、32式、40式、42式、48式、88式部分精彩动作或段落后,经过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筛选提练,重新组建、创编而成的,简言之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是创新中的发展,是对太极文化的弘扬。整个套路动作的编排,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因此这套拳的特点是,开始动作稍简单些,往后比较复杂,再往后更难一些,这种采用螺旋方式的不断递升的层次,不仅使得整个套路在10个来回中,展现出了连绵跌宕的拳势,而且将拳路由低层次推向了高层次。动作由简到繁,体态由简便到优美动人,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如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即第1段到第4段的34个中的主要动作,如左右白鹤亮翅、左右琵琶势、左右海底针、左右双峰贯耳、左右金鸡独立、左右进步揽雀尾等,虽均取材于8式、16式、24式的精巧内容,但还是比较简单的。而第三单元即第5段和第6段的25个中的主要动作,如退步左右蹬脚、左右掩手撩拳、左右捋挤式、左右肘底捶等,主要取材于32式、48式,相对前者难度就要大一些。第四单元到第五单元即第7段到第10段的49个中的主要动作又更难一些,如左右撇身捶、左右掩手肱捶、左右转身大捋、左右仆步双穿掌、左右转身摆莲等,主要来源于42式和48式,也包含有40式、88式部分动作,相对前面的就更难一些了。

这种套路中成段成段的动作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层次布局是其他太极拳中不曾有过的,这也是一种拳艺、拳技、体能逐步提升的创新,让习练者好似登山,有从山脚到山顶的攀爬体验,或者说有一种坐飞机从地面到高空逐步升腾的感觉。因此,学会这样的108拳,虽不是几个套路的速成,但也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悟,对习练者会起到掌握法门、增强信心的作用。

5、分合独立组织新

108拳是一个整体,有的习练者很有感触,他们认为,由于“整个套路由易到难,编排合理,层次分明,逐渐精彩”,“打起来速度匀缓,刚柔相济,开合有度,节节贯穿,行云流水”。整套动作20分钟打完,收功时,“虽两腿稍有软感,周身已流微汗,但精神愉悦,目清气顺,周身舒畅,意味深长。”(引语出于宋大饰)多数习拳者都觉得受益颇多,深深被整套拳路所折服。事物总是由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的,有主导方面必有非主导方面,有人喜欢练拳时间长一些,也有人喜欢时间短一些,因人而宜,各取所需。为能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这套拳也是可长可短的。为方便起见,先谈个可分可合的实例。2017龙泉太极站春秋班30名拳友,习练该套路第三单元第6段后,随着动作的难度逐渐加大,教练只好放慢进度,边学边巩固,提高效果。间歇期间,教练带领大家打国编24式太极拳,边做示范边喊口令,一次性拉练下来,却让大家提高了兴趣,掌握了基本要领,第二遍第三遍后,大家就熟悉了。再教新动作中,有时插入24式,用以调剂活动方式,大家还乐此不疲。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就是108式的第一单元第1段第2段中,已将24式的主要部分涵盖了,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倒卷肱、揽雀尾等18个基本动作都是在108式中学习过的,只是前后顺序不同而已,这里将这些动作按24式编排,自然就水到渠成,学起来毫不费力,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由此可以说, 108拳的整体可看作是由各个相对独立部分组成的。如果习练完第5段第6段或第7—10段后,再按32式和48式,或42式88式编排演练,也是可以比较容易学到手的。即使不充实这些套路内容,仅就各个单元的现成拳理拳法习练也可单独成立,只要结尾加个收势即可。简言之, 108拳既可连续练习完,也可拆开来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练,还可夹着其他套路练,一切依需求、时间、条件而定。

这种分合独立的组织形式灵活性大,机动性强,也是创新,解决了死搬硬套、教条式的习练方式,给予了习练者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对当今工作繁忙又想增进健康的人们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龙泉站拳友有个上班族先生,他上班时累了就地练几把108拳,一个星期后,整套拳基本复习一遍,工作练拳两不误,加之其他规定套路的习练,后来还拿了武术四级证书。

二、创新的依据

论《108式养生太极拳》的创新内容及其依据

108拳的创新,不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是有其实践、政策、理论依据的。

1、实践的依据

龙泉太极站采取免费教练传授办法,十几年来由小到大,人数越来越多,现太极拳习练者在册的300名,云散者约2000名。向正新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东宝区体协和龙泉太极站的总教练,为满足拳友求新求实求健的欲望,除教练国编的24式、32式、42式、48式外,也尝试过杨氏108式太极拳,可是在实践中发现,有很多的重复动作,占去不少时间,重要的是拳友们觉得重复没新意,不及国编套路紧凑有力吸引人。如在杨氏108式中,动作重复有的达7次之多,左掤手、左搂膝拗步等这两个动作各重复7次,也就是说在整个套路出现过14次。进步搬拦捶这一个动作重复6次,这三个动作加起来出现20次,占整个套路动作的18.5% ,换句话说,只占2.77%的动作却占到了18.5%的空间。还有右揽雀尾、上步右揽雀尾等三个动作重复4次;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如封似闭、十字手、转身撇身捶、左右云手等七个动作重复3次;手挥琵琶、右搂膝拗步、抱虎归山、左右倒撵猴、斜飞式、海底针、闪通背、高探马、右蹬脚、右野马分鬃、左玉女穿梭、右玉女穿梭、下势等十三个动作重复2次,独立动作只39个(占36.1%)。归纳起来看,108个动作中,63.9%的空间应有69个动作,却只26个动作起作用(占24%),这在时间和精力上看是不划算的,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和懈怠厌倦情绪,不利调动积极性。

看武当108式太极拳也不乐观,动作重复也比较多。揽雀尾、单鞭这两个动作重复8次,左搂膝拗步一个重复6次,另有两个重复5次,两个重复4次,四个重复3次,十个重复2次,独立动作仅36个(占33.3%)。这就是说,这重复的21个动作占去了66.7%空间,重复性更大一些。

列举传统108式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丝毫没有否定先人创下丰功伟业的意思,更没有推倒重来的用心,相反在极力欣赏、称赞先师们的高度智慧的同时,为更好弘扬太极文化,持有的基本理念是,需要在总结中提高,在提高中深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上述动作重复的事实,说明对实践提出了创新要求,于是经过几年细心研究,精心提练,实践磨砺,才有了创新的108拳问世。这个创新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另立门派,而是为了方便习练,为了习练更有成效。

有人或者会说,创编者既不是“门里师”,也不是武术科班出身,且习练时间不长,就有创新的太极拳问世,能令人信服吗?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讲出身意义有多大?世界上有些事也不是用时间长短能衡量的。氢弹爆炸研究时间,美国花了14年,苏联花了6年,我国只用了2年就成功了。这说明继承前人、站在前人肩上是可以速成的。“创新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不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吗?

2、政策的依据

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此,我国不仅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工作,而且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发展的政策。自2013年以来,由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自主创新、创业的政策,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空前高涨。2015年下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而且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显然,创新驱动发展是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不是短期、局部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统阐述,强调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这些政策和指示精神能否贯彻落实,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对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会说,国家政策的创新驱动,主要是指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创新,没有讲太极拳的创新,你们讲政策依据是牵强附会。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从体育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说起。大家知道,太极拳属体育类,而体育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它的表层结构是指体育的技术、战术、方法,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它的中层结构是指体育的制度、目的、性质、任务、方针、政策、理论观点等,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它的深层结构是指体育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理想等,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这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制约、适应、联系的。这种文化形态,从是一种文明活动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明的标志。

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简单说包涵社会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的中层结构(制度文化)与政治联系密切,自然属于社会政治结构的范畴。同理,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的深层结构(精神文化)与政治思想联系密切,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所以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的中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属于上层建筑。(参见张卫东宋志红《浅析体育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再说,太极文化的三个层次与体育的三个层次是吻合的(参见吴有信《谈龙泉太极站模式及其品牌文化》),其中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自然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太极拳的宗旨、目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要受到全国创新政策的引领。如今创新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各个阶层都在参与创新。无用质疑,太极文化在我国创新政策的指引下,进行创新驱动是谁也无法阻挡的。正是这种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增强,促使向氏去考虑传统太极拳中重复动作怎么减少、左右动作怎样协调、习练情绪如何提高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才有了向氏108式太极拳的问世。

3、理论的依据

所谓创新,一般地讲就是指以一定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或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这是需要有创新精神的,要有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那么,这种创新精神怎么体现呢?它虽以摒弃旧的、创立新的为特征,同时又是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它虽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在这样大前提下,具体表现为多样性:一是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并建立新理论新方法;二是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三是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向书本和权威质疑;四是不人云亦云,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五是不习惯平庸,追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六是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七是不拘泥格局,敢于提出新的结构、组合或编排技巧;八是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

从上述创新精神的表现形式看,108拳的创编问世可说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原有拳势套路有重复,从事删繁就简的编排,是不满足拳理拳法的现状;原来是有左无右或有右无左的动作,让其左右对称提高整体优势,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用来回对称段子取代规则不严的套路,是不墨守成规,探索新规律;敢于提出新思路在原有基础上创编,是向书本和权威的挑战,追求新颖独特效果;由低向高发展,使拳术拳艺不断攀升,是不僵化呆板,从而建立新套路新观念新思想:总之,能见微知著,以非传统的方式思考问题,才有与众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在上述某些方面称之为108拳是“创新的”、“动作全新”、“结构性的突破”、“独具匠心新创而成”等是不过分的。创新的本质含义是革新和创造,前者是继承发展或对现有事物的更新改造,属推陈去新;后者是开创、首创,属“从未有过”的创意。从一定意义上说, 108拳的创新,既可称得上是对太极管理体制机制的挑战,也可以说是对太极拳操作本身的改造!

或许有人会说,称这种拳为“创新”也可以,但在“108拳”前,不一定要冠以人名或地名。“108拳”的称法,杨氏、吴氏、单氏、赵氏、武当等都曾有,如果我们在此名前不加独创者的限制词,那就不能与其他的“108拳”区别开来。人生下来就得有个名,如果不分张王刘李陈都叫“卫国”,那别人怎么找你呢?1311号小星用中国企业家“张果喜”(江西人)来命名,其用意就是要与其他星星相区别。再说,用创编者来命名,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昔日孙禄堂先生(1918年)将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一家,使内家拳不同拳种的合并成功,且得到认可和推广,于是“孙氏”这个名号就流传下来了。现在我们与孙氏同法,博采众家之长,不断推陈出新,将同一拳种的精华部分集中在一起创编新拳,又何尝不可用创编者来命名呢?

有人可能会说用人名命名一个拳术太随意了吧!这要看对创新的基本态度。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新无处不在,只要创新者和受益者能互相接纳,习惯成自然,那么以创编者命名的拳术又为何不能风行于世呢?

山东海尔集团是个很重创新精神的单位,凡有创新,不仅给创新者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而且还用其姓名为创新之物命名。以“春磊”嵌入“机压力检测器”来说,“商用空调”嵌入“机蒸发器”在焊接后,需在蒸发器系统内充注一定压力的氮气进行保压检测,看是否泄露。鲁春磊创造性地在钢针后加一密封的压力表,当钢针带有压力的系统,压力表立刻显示系统的压力,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氮气保压状况。这一发明解决了历来的检测难题。虽然鲁春磊只是一名商用空调事业部的检验操作工,但是由于他有卓越贡献,就以他的名字来为新发明命名。在海尔集团来说,像用鲁春磊这样的普通人名为部件命名的不乏其例,如“永清间隙速检尺”、“张华转轴”、“振江检测尺”、“白钢接插板”、“李涛固定工装”等,前面两个字都是普通人名。这正是体现了“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海尔用创新精神创世界品牌”,使得海尔品牌最先走出国门,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如果是因为小人物有所创新不能命名的话,那海尔蒸蒸日上的局面恐怕就很难形成了。由此看来,用创新者姓名命名不是不该,而是应该;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大家都能赞成“向氏108式太极拳”成立,且认真按其套路习练,我们想这开辟的不只是“向氏套路”,恐怕是一花引来百花开,太极拳的锦绣前程就更加宽阔了。

用创编者命名108拳,按上述道理是通得过、站得住的,事实上中国太极拳网已承认。不过,我们考虑到另外一些因素,最终没有这样命名。在美国暂住的一位朋友问“向氏”是什么来头,我们作了回答,以后谁来再问呢,则又须回答,这正如上面所说海尔命名法,如果还未能众所周知,则须要多次解释,似乎太费力了。更重要的是,荆门龙泉太极站的太极文化是系统性的,有站徽,站旗,站歌,站服,龙泉站精神(即奉献、关爱、进取、包容的八字精神),就是缺一套独具特色的“站拳”,现在有了这个“108拳”,正好填补这个空缺。另外,《创新的向氏108式养生太极拳》在中国太极拳网发表后,龙泉站作了讨论,多数人认为用地名比用人名好。太极拳领域有用地方名命名的拳种不乏其例,如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鉴于目前门派众多的情况,且该套路尚未成册出版发行,先作土特产运作运作再说!所以我们也同意在“108式养生太极拳”之前加上“龙泉”一词,将其命名为“龙泉108式养生太极拳”。

4、事实的依据

太极拳对身体有益,这一点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认为,太极拳几乎没有缺点,没有任何副作用,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益在何处?108拳的创新在实践中已起了很大作用,我们的拳友从健身、养生、防身等多角度进行过分析研究,写过不少文章,我们这里仅从太极拳的共性与个性上作为108拳的事实依据进行探讨。

这个108拳与其它太极拳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共性是:

一是心静意导,呼吸自然。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或说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体,形意合一。

二是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动作如行云流水,舒缓流畅,连绵不断。

三是动作圆活,周身协调。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不可顾此失彼,上下脱节,各行其是。

四是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

共性里有个性,个性中体现共性,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个性比共性更丰富更精彩。我们说108拳有“五新”,即左右对称结构新,来回对称拳法新,由易到难层次新,新编动作立意新,拆分独立组织新。这些特殊性显然比一般太极拳要耀眼夺目一些。它的个性是:

一是内容简洁。保留了传统套路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规范,减少了其中的重复动作,内容精简,初学者易学易记。

二是循序渐进。套路编排由直进动作开始,左、右对打,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三是全面均衡。重点动作增加了左右对称练习,克服了传统套路中轻重不宜的毛病,有利于全面均衡锻炼。

四是老少皆宜。108拳全部动作选自6式、16式、24式、32式,42式、48式综合太极拳动作,风格鲜明,群众熟悉,动作柔缓舒展,老幼咸宜,易于普及。

正因为有这样一些个性,从2011年创编后在上海、荆门部分拳友中试打实践,反映良好,很受欢迎,随着套路和动作的不断完善,参与习练的拳友越来越多,社会效果越来越显著。这样的实情,进一步增强了创编者的信心,为108拳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

5、发展的依据

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人们之所以全力以赴给予关注、支持、呵护、培植,是因为认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向氏108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界的一支绚丽奇葩,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展尽风采,不得不受到人们的喝彩,预示着她光彩照人的前途,因此,有的拳友认为, 108拳左右对称动作有利左右大脑的平衡发展,我们认为不只是左右大脑平衡,更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和运用,特别是创新的系列左式动作有激发右脑的独特作用,这正是她可得大发展的依据。

108拳中,有47个左式动作。第一单元6个:左白鹤亮翅、左琵琶势、左搬拦捶、左弓步封闭、左海底针、左闪通背。第二单元9个:左云手(1)(2)、左弓步单鞭、左高探马、左蹬脚 、左双峰贯耳、左斜身靠 、左仆步单穿掌、左金鸡独立、左进步揽雀尾。第三单元11个:左(右)倒卷肱、 左压掌下势、左独立托掌、退步左蹬脚、左十字腿、左捋挤式、左进步搬拦捶、左丁步封闭、左掩手撩拳、左侧弓单鞭、左肘底捶。第四单元9个:左撇身捶、左穿拳下势、左独立撑掌、左独立打虎、左分脚、左掩手肱捶、左野马分鬃、左斜飞式、左虚步撩掌。第五单元12个:左虚步压掌、左独立托掌、左马步靠、左转身大捋、左歇步擒打、左仆步双穿掌、左上步七星、左退步跨虎、左转身摆莲、左弯弓射虎、左揽雀尾、左指裆捶。其中32个是从其他拳法里移置过来的,15个是新创编的:第一单元的左琵琶势,第二单元的左双峰贯耳,第三单元的退步左蹬脚、左掩手撩拳、左侧弓单鞭,第四单元的左穿拳下势、左独立撑掌、左斜飞势,第五单元的左虚步压掌、左歇步擒打、左上步七星、左退步跨虎、左转身摆莲、左弯弓射虎、左指裆捶。这就大大增加了左边习练的分量,因而对右脑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很大作用。

首先从人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看,右脑潜能很大,需要不断激活。正常人的脑细胞约140亿~150亿个,但只不足10%被开发利用,其余大部份在休眠状态。人们对右脑的认识是从美国人罗杰·斯佩雷研究“裂脑人”后,于1981年获得诺贝尔奖才有所了解的。斯佩雷发现,人类大脑的两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侧长于数学、逻辑、语言等抽象思维,右侧长于综合、直觉、想象等形象思维。左脑可称为“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脑可称为“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他揭示人类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且右脑记忆方式完全不同于普通人的左脑的记忆。左脑记忆是语言性记忆,右脑记忆是照相记忆,右脑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这就意味着人类有了更复杂的思维器官,为思维的创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向着不断激活右脑的方向努力,向氏108式太极拳无疑是个尝试。

其次怎样激发右脑。大脑潜能的开发重在右脑的开发。“人们有了记忆才有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成果,如能学会自由操控右脑”(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博士语),人们记忆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且很牢固。法国著名生物学家拉马克指出:右脑支配左侧肢体,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侧肢体的运动也能刺激右脑。有意识地调动左侧的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能使右脑得到比较充分的锻炼机会,是开发右脑的有效方法。

当代我国一位太极大师在《太极拳与开发右脑》一文中说,运动通过左脑传递给右脑,由右脑思维产生了图形、空间定位,再传递给左脑进行逻辑而再产生运动。《右脑潜能开发术》等书籍、文章及有关机构都介绍过一些开发右脑的方法,都认为运动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太极拳是全民健身运动的最好方法之一,尤其是这种左右对称的108拳,加强了左式动作,无疑对开发、激发右脑功能是有重要作用的。

其三,左撇手情况说明左式动作对人的右脑有刺激作用。左大脑是逻辑思维的“理性半球”,右大脑是形象思维的“艺术半球”。两者神经系统交叉指挥人的行为,所以,左大脑有优势的人一般多用右手,右大脑有优势的人一般是“左撇子”,反之亦然,“左撇子”让右大脑有优势。很多家喻户晓的人物都是“左撇子”。例如,政治家军事家周恩来,画家达·芬奇,喜剧演员卓别林,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企业家比尔·盖茨,艺人陈宝国、赵本山,运动员王涛、王楠等,说明“左撇子”对右脑越激越活,同理,108拳的47个左式动作,在右、右、右的同时,又不断地在那里左、左、左的,自然对右脑有积极作用,这不能不说是该拳式的独特作用。这样讲并不是说,可让人变成左撇手,而是说左式动作会像左撇手一样对右脑有激发作用。

概言之, 108拳,创新内容丰富多彩,创新依据充分十足,经六年实践检验,在太极界立得稳,站得住,推得开,随着实践的发展将会光彩夺目,前景广阔!

作者简介:

吴有信,男,1941年生,曾任荆门市宣传部副部长兼讲师团主任,高级政工师,现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4篇先后获全国同行业一等奖;出版专著六部,其中《企业文化新视野》一书获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荆门市委第七次、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委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龙泉太极站学员。

赵斌,女,1963年生,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四段。

上一篇: 吴式太极推手的最高境界秘诀 谁能悟透必成高手!
下一篇: 108式养生太极拳拳谱及结构解析
相关推荐